top of page

盤據在山壁間的京都透明茶屋

該作品原刊載於「小日子」2015.12月號(Originally published in "c'est si bon" Life Disign Magazine No.44)

聽聞京都有新的寺廟,自然如同打開了寶盒般好奇心被觸動了:什麼樣的寺廟竟在寺廟多到滿溢出來的千年古都拔地而起?

這是位於京都東山的「青蓮院門跡將軍塚青龍殿」,2014年10月甫落成的新寺廟。行前拿著獲得的中文資料,靠著僅有的數個關鍵字:青蓮院、比清水舞台還要大上近五倍的舞台、透明茶室,也就靠著向來遊京都隨遇而安的精神而前往。

走上一段小爬坡,來到東山的青蓮院,先是被門前的八百年的楠樹所震攝住,壯碩的樹幹或許還未到達吸睛的程度,可是像傘狀撐開的樹枝可謂張牙舞爪的壯闊,連一旁的道路也成了其庇蔭的對象。

脫去鞋子、按例踏上木構的寺院,尋著指引欣賞著名建築家和造園師小堀遠州的庭園。不過,尋尋覓覓似乎怎麼也看不到所謂的透明茶室、可眺望京都的舞台。這才發現,牆上貼著一張毛筆手繪的地圖,一下一上標示了青蓮院和青龍殿,一旁寫著:「所用時間約三十分」。這才恍然大悟,原來雖然將軍塚青龍殿冠上了「青蓮院門跡」,也和其相

關,卻和青蓮院身處異地。

尋著地圖,徒步而行。這是不斷爬升的山路,經過了藏在山林角落的旅館、時光彷彿凍結的神社,迎面而來的是,一座森林,坡度陡翹,針葉樹緊緊抓著斜坡拔地而起。不需多久,已是滿身大汗,而且地圖堪稱簡單,並未標示岔路,手機內的Google Map也沒有訊號,似乎在山林間迷了路。幸好憑著向來靈敏的方向感,戰戰兢兢的前行。風迎面而來,蟲鳴鳥叫也隨行,一路大汗終至青龍殿。

透明茶屋「玻璃茶屋──光庵」就坐落在青龍殿舞台上,透明卻異常顯眼。這是設計師吉岡德仁的作

品,最初曾在威尼斯雙年展上發表該模型,經過數年的醞釀,終於在京都和佛羅倫斯成為友好城市五十年的2015年,將其實現。透明茶屋和日式茶道中句陰翳感的茶室截然不同。沒有榻榻米、也無掛軸與插花,一眼就可看穿。吉岡德仁曾表示,他想設計出來的是一段與自然共度的時間。

光線是焦點所在。在一塊塊玻璃長條拼成的茶室地板上,看得到如同水光瀲灩的紋路,而據說在某些特定的時刻,茶室裡還會出現光線透過玻璃折射出的七彩光束。當然位於山頂的周遭風光,都成了茶室最佳的風景。

茶室所在的大舞台也很有看頭,盤據在山壁斜坡上,面積比清水舞台還大上近五倍,使用的材料全是珍貴的檜木。站在舞台邊緣,可以眺望整個京都市景。京都每年夏末的「五山送火」祭典,也能在這舞台一口氣飽覽大、妙法、左大文字、船型、鳥居等(編按:過往京都市區最多能看到除了鳥居外的四個送火)。不少人特別前來欣賞夜景,楓紅的夜晚這兒也很受歡迎。

光看這些資訊,或多或少覺得青龍殿有點財大氣粗,但直到最近與吉田山莊(從這可見青龍殿大舞台)年輕女將中村知古聊天才知道青龍殿的背後有著一段動人故事。原來與吉田山莊友好的清蓮院住持,是為了搶救一九一四年所建的「平安道場」才創立青龍殿的。由於平安道場老舊腐朽面臨拆除命運,但在住持奔走下,花了三年與政府交涉、並將其解體運往東山山頂,又再獲得取可,前後花了近六年才讓老建築重新盤據山頭,成為今日所見的青龍殿。

炙熱的太陽下,我當然沒有循原路回程,山頂上招了計程車一路乘風而去。車上腦中不斷浮現著疑問:什麼是新?什麼是舊?這種新舊並陳的氛圍,不但不突兀,似乎更具老靈魂的魅力。

青蓮院門跡將軍塚青龍殿

網址:www.shorenin.com/gokaicho/index.html

交通:清蓮院步行三十分鐘,假日另有公車;地鐵蹴上站搭計程車約五分鐘,約一千日圓。

特別活動:玻璃茶室──光庵(即日起至2016年4月)
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Black
Recent Posts
bottom of page